治肝三十法详解 还你身体健康


治肝三十法详解 还你身体健康

文章插图
1、肝气证治,王氏认为,肝气之为病,多缘于郁怒伤肝,木失条达,气机郁滞 。初病则多自郁于本经,而为胀为痛;郁久则易于导致络脉瘀阻;而侮脾、犯胃、冲心、犯肺,或虚实夹杂,种种不同,皆是临床常见的肝气变证 。若能了然于胸,自可应对自如 。
2、疏肝理气法 王氏云:普如肝气自郁于本经,两胁气胀或痛者,宜疏肝 。香附、郁金、苏梗、青皮、橘叶之属 。兼寒,加吴萸;兼热,加丹皮、山栀;兼痰,加半夏、茯苓” 。
3、疏肝通络法 王氏云:“如疏肝不应,营气痹窒,络脉瘀阻,宜兼通血络 。如旋覆、新绛、归须、桃仁、泽兰叶等 。”肝主疏泄,又主藏血 。肝气郁结,可致血行不畅,络脉瘀阻 。
4、柔肝法 王氏云:“如肝气胀甚,疏之更甚者,当柔肝 。当归、杞子、柏子仁、牛膝 。兼热,加天冬、生地;兼寒,加苁蓉、肉桂 。”
【治肝三十法详解 还你身体健康】5、缓肝法 王氏云:“如肝气胀甚而中气虚者,当缓肝 。炙甘草、白芍、大枣、橘饼、淮小麦 。本法适用于肝气胀甚而中气素虚之症 。
6、培土泻木法 王氏云:“肝气乘牌,脘腹胀痛,六君子汤加吴索黄、白芍、木香” 。本法适用于肝气乘牌之证 。
7、泄肝和胃法 王氏云:“肝气乘胃,脘痛呕酸,二陈加左金丸,或白蔻、金铃子 。”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,郁而化火,横逆犯胃 。
8、泻肝法 王氏云:“如肝气上冲于心,热厥心痛,宜泻肝 。金铃、延胡、吴黄、川连 。兼寒,去川连,加椒、桂;或再加白芍 。盖苦、辛、酸三者,为泻肝之主法也 。”
9、抑肝法 王氏云:“肝气上冲于肺,猝得胁痛,暴上气而喘,宜抑肝 。如吴茱萸炒桑皮、苏梗、杏仁、橘红之属 。”
10、肝火证治,肝火之证,多由气郁日久,郁久化火 。有虚实两端,实火责之阳亢,虚火本于阴亏 。治疗肝火证,除了要分清虚实之外,还应考虑肝和其他脏腑的关系,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。
11、清肝法 王氏云:“清肝,如羚羊角、丹皮、黑栀、黄芩、竹叶、连翘、夏枯草 。”清肝法适用于肝火上炎,症见面红目赤,耳鸣或聋,口苦咽干,头晕目眩,心烦易怒,夜寐梦多 。
12、泻肝法 王氏云:“泻肝,如龙胆泻肝汤、泻青丸、当归龙荟丸之类 。”本法适用于肝火壅盛于三焦,内有湿热结滞,为肝火重证 。
13、制肝法 王氏云:“肝火上炎,清之不已,当制肝,乃清金以制木火亢逆也 。如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枇杷叶、天冬、玉竹、右决明 。”
14、泻子法 王氏云“如肝火实者,兼泻心 。如甘草、黄连,乃实则泻其子’也 。本法适用于一切肝火实证,但并非单独应用,而是作为一种辅助治法和清肝法或泻肝法协同应用,以增强疗效 。
15、补母法 王氏云、“如水亏而肝火盛,清之不应,当益肾水,乃虚则补母之法 。如六味丸、大补阴丸之类,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。” 。
16、化肝法 王氏云“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,胀满动血等证,用青皮、陈皮、丹皮、山栀、芍药、泽泻、贝母,方名化肝煎,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。化肝之法为张介宾所创制 。
17、肝风证治,所谓肝风,是指肝阳化风,内生之风也,即《内经》所谓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 。
18、息风和阳法 王氏云:“如肝风初起,头目昏眩,用息风和阳法 。羚羊角、丹皮、甘菊、钩藤、决明、白藜 。即凉肝也 。”
19、息风潜阳法 王氏云:“如息风和阳不效,当以息风潜阳 。如牡蛎、生地、女贞子、元参、白芍、菊花、阿胶 。即滋肝是也 。”
20、培土宁风法 王氏云:“肝风上逆,中虚纳少,宜滋阳明,泄厥阴 。如人参、甘草、麦冬、白芍、甘菊、玉竹 。即培土宁风法,亦即缓肝法也 。”
21、养肝法 王氏云:“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而麻者,宜养血息风 。生地、归身、杞子、牛膝、天麻、制首乌、三角胡麻 。”
22、暖土以御寒风 王氏云:“如《金匮》近效白术附子汤,治风虚,头重眩苦极,不知食味 。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 。此非治肝,实补中也 。”
23、其他治肝法,王氏治肝30法中,除肝气8法、肝火6法、肝风5法外,还有补肝、镇肝、敛肝、平肝、散肝、搜肝、补肝阴补肝阳、补肝血、补肝气等11法 。兹简述如下,
24、补肝法 制首乌、蔬丝子、杞子、枣仁、萸肉、芝麻、沙苑蒺藜 。此为补肝体而设 。凡肝虚证皆可用之 。若肝之阴阳气血之虚明显者,可依下法用药 。
25、补肝阴法 地黄、白芍、乌梅 。此补肾与酸甘化阴合用之法 。
26、补肝阳法 肉桂、川椒、从蓉 。肝阳无补法,补肾即所以补肝 。故此法补肾阳为主,兼以辛补之之义 。
27、补肝血法 当归、川断、牛膝、川芎 。此法养血不忘活血,兼以补肾为特点 。
28、补肝气法 天麻、白术、菊花、生姜,细辛、杜仲、羊肝 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云:“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……以辛补之 。”可为此法作注 。
29、温肝法 肉桂、川椒、吴萸 。适用于肝经有寒之证 。若兼胃中有寒,可加人参、干姜,即合入大建中汤之义 。
30、镇肝法 石决明、牡蛎、龙骨、龙齿、金箔、青铅、代赭石、磁石 。此为潜镇之法 。潜阳息风与重以镇怯,适用于肝风内动及惊恐不宁等症 。
31、敛肝法 乌梅、白芍、木瓜 。此酸以敛之,又有酸甘化阴之效 。
32、平肝法 金铃子、藜、钩藤、橘叶 。适用于肝阳萌动而不甚者,肝郁化火之初而火未盛者皆可用 。
33、散肝法 道遥散 。宗《内经》“木郁达之”之旨,统治肝郁诸证 。
34、搜肝法 天麻、羌活、独活、薄荷、蔓荆子、防风、荆芥、僵蚕、蝉蜕、白附子适用于外风所致的口眼歪斜肢体麻本、肌肤不仁等症 。虽属外风,但亦与肝有关,故一并讨论 。
35、上述11法可与前述肝气、肝风、肝火诸法互参运用 。

    推荐阅读